找到相关内容254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

   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 将释此经,略开四门:一教兴所由,二藏乘所摄,三传译因缘,四随文解释。  初教兴所由者,一关闭诸恶趣门故,二开示人天善道故,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,四为善法之自性故。  二藏乘所摄者,《十善业道经》者,出《海龙王经·十德六度品》,诸家目录皆收于大乘律部,是故此经三藏之中毗尼藏摄,二乘之中菩萨乘摄。若约教相,方等熟酥之味也。  三转译因缘者。 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父难陀译  唐者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4865308.html
  • 毁坏善业功德的4种方式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32719.aspx
  • 不要让善业跟自我合在一起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88446.aspx
  • 怎知道自己的本尊是哪一位?

    了,以观音、度母及弥陀等为本尊即可。诸佛之间是并无分别的。衲的师公柏绷喀大师常说:“本尊并不最重要,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修行。你们应以‘菩提心’ 为本尊,以‘十善业’为护法!”。...

    祈竹仁波切

    |本尊|菩提心|十善业|护法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0809357657.html
  • 雍正皇帝关于十善业道经的上谕

    雍正皇帝关于十善业道经的上谕 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。理同出於一原。道并行而不悖。人惟不能豁然贯通。於是人各异心。心各异见。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,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。而儒者又兼辟二氏。以为异端。怀挟私心。纷争角胜。而不相下。  朕以持三教之论。亦惟得其平而已矣。能得其平。则外略形迹之异。内证性理之同。而知三教。初无异旨。无非欲人同归於善。夫佛氏之五戒十善。导人於善也。吾儒之五常百行。诱掖奖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55257023.html
  • 学习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体会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33434.aspx
  • 台湾嘉义监狱邀请觉禹法师主讲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

    2009年6月11日下午,台湾嘉义鹿草监狱教化科为了让受刑人能够了解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的经文意涵,特邀请佛光山圆福寺住持觉禹法师为近3千位受刑人上课。 觉禹法师首先说明,守持十善业即能永离贪、嗔、痴、杀、盗、淫、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等十恶业,并针对每一种善业以经证举例,让参与者都能充分了解十善业的精神。 最后,狱方颁赠感谢状给觉禹法师,以感谢其莅监演讲,使受刑人有机会得闻这么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新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6/22240883643.html
  • 白云禅师答:为什么是善业也会障道呢?

    因为善业最多的果报是属于天道和富乐之道,天道还是属于六道众生,而我们修行办道的目的还是要脱离六道,超出三界能够成就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所以才说善业会障碍你成就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道,是这个意思。也就是还不能够成就正觉之道。——摘自白云禅师《学佛之道》

    白云禅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50677651.html
  • 善导大师《般舟赞》言:一切善业回生利,不如专念弥陀号

    好,我们再往下看,善导大师在《般舟赞》中的一首赞偈,有四句话:  回生杂善恐力弱,  无过一日七日念。  一切善业回生利,  不如专念弥陀号。  赞偈后面有数字,写了576,还有570,说明我们所...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乱”的念佛,不能超过这个;下面说“一切善业回生利”,“一切善业”,定善、散善、五戒、十善等等这些善业,回向求生有利益;但是这个利益呢,“不如专念弥陀号”,很显然,回生杂善,这些善业,...

    善导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1246233.html
  • 从〈十善业道经〉浅谈佛教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

      从〈十善业道经〉浅谈佛教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   今天在国学社会所举行禅茶活动,先交代一些因缘。早在国学社成立之前,我们已讨论和禅学会共同合作的事宜,石轩师兄是国学社创办人之一,同时也是我们禅...同时主张应积极地去做善业,称为“行善”(行善之善)。隋代智者大师在《法界次第初门》卷上提出与不杀等十项“止善”相应的“行善”,它们分别是:放生、布施、恭敬、实语、和合、软语、意语、修不净观,慈忍、信归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5.html